探索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“长沙样本”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”。为了探索社区居民自治与志愿服务融合路径,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,7月14日,马克思学院研究生暑期实践团走进长沙市井湾子街道井巷社区,探访基层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样本,切实感受志愿服务体系扎根基层的温度。
惠民服务:从“远水解渴”到“近在咫尺”
井巷社区的雷锋超市一大早开门便迎来不少居民。78岁的王娭毑熟练地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了一袋大米,“以前买米要走两站地,现在下楼就能换,扫地捡垃圾的小事还能当‘钱’花,这日子有奔头!”超市里标价1.5元的矿泉水仅售0.9元,3元的可乐卖2.5元,所有商品对居民再享九折优惠,低保户、道德模范等群体每月还能免费领取30元物资。
走进雷锋超市,正在选购商品的李爷爷满脸笑容告诉实践团队员:“从新鲜的蔬菜水果到日常生活用品,雷锋超市的商品种类多种多样,价格也公道,连周围社区的好多居民都会选择来咱们这里选购商品。现在天气炎热,我下午出门几步路也能买到这么新鲜便宜的蔬菜和肉类,雷锋超市真的做到了服务居民,造福居民。”
这种“免费领、优惠卖、公益行”的模式,精准破解了老旧社区“买菜远、物价高、帮扶难”的痛点。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,超市开业半年来零投诉,收获的感谢信贴满了整整一面墙。雷锋超市的开业,不仅为井巷社区的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,更是新时代雷锋精神传承与实践的生动写照。
(小区居民向实践团热情介绍社区的“雷锋超市”)
体系创新:从“单点发力”到“闭环运行”
深入探访后,实践团发现雷锋超市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一套成熟志愿服务体系的集中体现。在“生态绿”理念引领下,超市构建起“服务—积分—兑换—反哺”的闭环机制,居民参与环保宣传、助老扶弱等志愿服务积累积分,凭积分在超市兑换物资或服务,超市收益的20%反哺公益项目,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。
在井巷社区,好人墙、好人亭、好人长廊、好人信箱、好少年广场成为展示好人、宣传好人的平台窗口,各级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、社会组织、爱心企业、文明单位主办的爱心集市定期开展,“文明实践我行动”“好人故事我来讲”“德润雨花志愿红”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受好评,志愿服务从“被动组织”转向“主动参与”。社区的“草根志愿者”李迪师傅,从独自维修家电到带动3人组成“维修小分队”,累计修复电器超千件。实践团成员纷纷感慨:“这里的志愿服务不再是‘一阵风’,而是融入日常的‘涓涓细流’。”
(实践团与小区居民了解“雷锋超市”相关情况)
价值升华:从“物质帮扶”到“精神共富”
在超市旁的清廉书画室,展览着小区志愿者以社区的“好人好事”“文化活动”“党的政策”等内容为主创作的作品。实践团了解到,超市不仅是物资兑换点,更是邻里互助的平台、新时代文明实践培育的阵地。通过公示志愿服务积分、展览好人好事书画作品,“奉献光荣”的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。超市还定期进行帮扶、公益行事项的公示,让服务在“阳光下运行”,既解决了居民的实际困难,又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公益的热情。
“当志愿服务从‘活动式’走向‘体系化’,就能激活基层治理的‘一池春水’。” 实践团负责人李冰清表示。如今,这座小小的超市,正像一颗种子,在井巷社区的沃土上生长出志愿服务的参天大树,为长沙乃至全国的社区文明实践提供着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体系化”样本。
(实践团参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)
下一步,马克思主义学院暑假实践团将把井巷社区“积分闭环”“政企联动”等经验梳理成案例集,为其他社区提供可借鉴的“体系化建设清单”,团队志愿者也会积极参与超市运营、文明宣讲等活动,让每一份善意都能被看见、被传递、被放大,最终汇聚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磅礴力量,让青春力量融入基层治理,在新时代的社区沃土上绽放出更绚丽的文明之花。
(图/李冰清 文/黄金曦 一审/曾蓓 二审/李晓 三审/张明海)